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高原分中心成立暨西部地区教师教育振兴行动高原论坛圆满落幕

作者: 时间:2019-10-15 点击数:

2019年10月13日,由青海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主办,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青海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共同承办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高原分中心”成立暨“西部地区教师教育振兴行动高原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假日王朝酒店隆重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副主任李琼,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崔廷辉及我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马德明,副校长冶成福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参与了高原分中心揭牌仪式。开幕式由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冶成福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我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马德明致欢迎辞,表示西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论坛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搭建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强调要加强合作研究,为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琼介绍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在青海师范大学成立高原分中心的意义和工作计划。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讲话时强调,高原分中心要积极参与青海省教师教育工作,紧紧围绕高原地区教师教育研究开展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工作,并表示和青海师范大学一起构建教师教育创新协作体,大力支持教师教育高原分中心的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整合多种发展资源,确保教师教育高原分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论坛共邀请到来自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莅临参与,19位专家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其中特邀嘉宾有:北京大学的陈向明教授、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黄甫全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夏林清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郝文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云南师范大学王鉴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刘旭东教授、台湾师范大学黄嘉莉教授以及西部地区兄弟院校的学者等。

本次论坛以“西部地区教师教育振兴行动”为主题,共有19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其中,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云南师范大学王鉴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黄甫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郝文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黄嘉莉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刘旭东教授以及台湾辅仁大学夏林清教授应邀作了论坛主旨报告。

论坛以“西部地区教师教育振兴行动”为主题,围绕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育者专业成长、AI卓越教师开发、师范类专业认证、教师教育内在品质塑造、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西部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形成了:要分层分类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条件,要用人类庞大的符号系统进行文化传承和教育创新,要实现教师教育者由“身份赋权”到“素养胜任”的转变,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弥补基础教育师资短缺,要以科学化的专业性认证推进教师教育发展等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宝贵经验和建议。

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作了题为《回归乡土:西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索》的主旨报告,深刻阐述了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所产生的问题,如何处理乡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使“乡土性”能与“现代性”共存,并提出把“乡村教师”看成是一个具有乡土文化特质的群体,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要关注其乡土文化特质,并强调要分层分类地改善乡村教师工作条件,在县域范围内实现乡村教师的教学条件,加大对优秀乡村教师的奖补力度,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升乡村教师的尊严感、价值感等内容。

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作了题为《5G时代的文化传承及教育创新》的主旨报告,首先讨论了在5G技术、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技术日益成熟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以及教师教育等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5G时代将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教师需创新,教育研究者要提高对符号系统的敏感性。最后,张教授还提出要将大数据时代的优势转变为教育的发展优势,通过人类庞大的符号系统进行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推动人类的教育发展。

说明: D:\Documents\Tencent Files\927372890\FileRecv\MobileFile\964AC23C8A399F70FDCC7DD4BAB54038.JPG

 

云南师范大学王鉴教授作了题为《谁有资格培训教师?兼论教师教育者专业成长的路径》的主旨报告,就教师教育者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从“身份赋权”到“素养胜任”、跨界能动者何以可能、专业成长跨界之“立交桥”。王教授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要坚持理论素养与专业素养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多种路径的融合发展,通过主体能动者的跨界、教育机构的制度保障、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文化的构建、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协作,实现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素养赋权”,高效有序地解决教师教育者跨界专业发展的问题,为新时代培养出有资格培养和培训教师队伍的高水平教师教育者,从根本上整体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说明: D:\Documents\Tencent Files\927372890\FileRecv\MobileFile\0017BB56FF41351184E28F7E9D00CD7F.JPG

 华南师范大学的黄甫全教授作了题为《AI卓越教师开发/培养的探索性研究》的主旨报告,提出了在AI教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需尝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基础教育师资短缺问题,相关政策的出台印证了发展AI教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后,黄教授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方法“融合式混合方法”,并介绍了“华君”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包括技术开发、学习培训、微格教学及学校中的教学实践。最后,黄教授与我们讨论了开拓新原理、传作新概念、贡献新模型,从而对未来学术、实践有所帮助与贡献。

说明: D:\Documents\Tencent Files\927372890\FileRecv\MobileFile\36A233009766FEA6B4DB90B531E8C41D.JPG

 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教授作了题为《通过教师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以特岗计划为例》的主旨报告,首先对特岗计划的出台的背景与具体政策进行了介绍;其次,讨论了特岗计划的实施,相关政策落实在乡村地区的教师配置现状与具体实施方法,重点介绍了建立农村教师招聘机制;最后讨论了特岗计划的困难与机遇:特岗教师供给省际差异大,省际统筹,双轨招聘,特岗教师供给质量相对较低,编制现状及潜在风险,地方编制管理创新方式考验国家财政供养能力,地方编制管理创新方式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与解决问题的建议。

陕西师范大学郝文武教授作了题为《农村教育现代化中的教师队伍结构优化问题》的主旨报告,提出了面对农村教育现代化现急需增加教师编制、全面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对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出了几点建议:需要通过绩效考核提高乡村教师收入和职称晋级效果,也应特别关注和全面关心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个人生活。

台湾师范大学黄嘉莉教授作了题为《西部地区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设计与实践》的主旨报告,主要通过从过往、现在师范类认证相关研究与实践、以及未来的师范类认证的走向的角度来阐述如何让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更加专业化。最后根据历史发展经验提出师范类专业认证之路是不可逆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应更具弹性,要更加重视机构自身特色发展,更加关注机构自我改善问题,重点应朝向关注师范生学习成效上,明确评鉴的主体来使制度设计落实。

说明: D:\Documents\Tencent Files\927372890\FileRecv\MobileFile\CDA82C659806D0B4B8B743E8E8EC7752.JPG

 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作了题为《民族类中学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队伍研究》的主旨报告,以G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详细描述了G州中小学教育的现状,G州民族类中学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队伍结构特征和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G州民族类中学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队伍现状的归因分析。最后滕星教授提出完善藏汉双语“一类模式” 教师职前教育、继续教育的结构,充分发挥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教育功能,是改善G州民族类中学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队伍现状的根本出路。

 西北师范大学刘旭东教授作了题为《师范教育对教师教育内在品质的塑造》的主旨报告,首先构建了中国师范教育应有的内在文化品格,即修身正道,师德为先,全面培养,多才多艺;敬业乐群,行动反思,阐述了中国师范教育“独特的育人方式和育人目标;实践导向,培育学术品格;关注行动,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敬业乐群,关注良好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的办学特色,最后提出了弘扬师范教育文化,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具体举措。

台湾辅仁大学夏林清教授作了题为《斗室星空的教育实践者—家的社会田野与学校类型的地景》的主旨报告,提出了多层次社会系统母子盒,即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移动就是一个人在多个空间组套间经验自身的存在做出选择与行动的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桑国元教授、裴淼教授、宋萑教授、宁夏大学周福盛教授、台湾师范大学黄嘉莉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海路教授、贵州师范大学任胜洪教授、青海师范大学武启云教授等学者就乡村和民族教师、小学教师培养问题、西部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师范类专业的认证等问题展开式深度的交流与探讨。

本次论坛的召开,不仅加强了与北京师范大学的深度合作关系,也深化了西部地区教师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为西部地区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建议和思路。同时,极大地提升了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社会影响力。

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