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教育可持续发展峰会主论坛纪实

作者: 时间:2020-07-22 点击数:


 

2020年7月19-20日,高原教育可持续发展峰会主论坛在行政楼报告厅和会场金鼎厅成功召开。本次峰会主论坛设有5个单元,共20位专家做了线上或线下的专题报告,5位评议人进行了评议。

第一单元主题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洪成文教授主持,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旭东教授评议,4位专家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教授做了题为《迎接新的挑战,实现跨越发展》的报告,在他看来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迈入世界中上行列,进入新时代教育发展呈现出了新的阶段性特征,面对新形势教育的发展必须从外延发展向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要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合理规划与调整。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做了题为《我国“双一流”高校扩张模式与区域走向研究》的报告,他从二十年来“双一流”高校扩张轨迹的分析为依据, 所设机构的主要特征等方面阐明了东西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走向的现状。认为“双一流”大学扩张的主要流向为东部沿海城市,西部“双一流”高校也到东部设立相关机构,仅有少数东部高校到西部省份设立机构,这些现象需要认真反思并加以改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朱旭东教授做了题为《核心价值观条件下的儿童全面发展及其教育目标重构》的报告,在他看来儿童全面发展应包括大脑、生理和身体发展,认知和情感发展,道德-公民性发展,社会性-个性发展,健康与安全发展,艺术和审美发展等。并提出基于核心价值观的儿童全面发展观,通过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儿童全面发展。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凯瑟琳约翰逊(Kathryn Elizabeth Johnson)教授做了题为《基于失聪儿童特殊教育的政策分析》的报告,在她看来失聪儿童教育目前面临诸多挑战,并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提升失聪儿童全球竞争力的一些举措,最后倡议推进国际合作为失聪儿童提供受教育机会等。

第二单元主题报告由重庆文理学院蔡宗模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施晓光教授评议,4位专家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石中英教授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理念到行动》为主题,从内涵式发展的理念、意义和政策建议等方面做了阐述。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必须深刻认识高等教育的本质,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科教融合为基本途径,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对学校、学科、专业进行准确定位,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洪成文教授以《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集成创新的理念、模型及应用策略》为题,提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集成创新的理念、模型及应用策略。在他看来,中央对西部高等教育的政策存在碎片化、波动性比较强、政策的集成性不强、效益没能充分体现等问题,从而提出了集成创新的“双珍珠链计划”,即将包括青海师范大学等在内的高水平大学“串起来”形成西北珍珠链,将西川大学等在内的高水平大学“串起来”形成西南珍珠链,只有这两个珍珠链同时亮起来才可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他建议国家发行珍珠链50年(或者100年)国债,用国债的资金实现这两个地区的高等教育提速增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顾建军教授以《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区域实践的现代建构》为题,从当下劳动认识的误区及劳动教育现状入手,认为当前大中小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几个方面的表现均不理想,劳动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要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重建、劳动教育内容的重组、劳动教育的治理重构、劳动教育的文化重塑等。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郝文武教授以《进一步加大缩小东西部及其城乡教育现代化差距的力度》为题,在详细数据对比的基础上发现,虽然近年来西部城乡教育取得显著成绩,但与东部城乡教育相比差距较大,因此他建议要尽快消除这种差距,包括在教育投入等方面采取城市反哺乡村、东部反哺西部等措施,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及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

第三单元主题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莉莉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陈  鹏教授评议,5位专家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薛二勇教授以《区域教育公平发展的政策分析》为题,从区域发展战略与教育政策、区域教育政策与教育公平、区域教育公平的重点热点难点、区域教育公平发展的挑战与对策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在他看来,区域教育公平的重点在基础教育的覆盖上,热点在流动人口的教育上,难点在高等教育的协同上,为此提出要加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建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体系的完善等建议。重庆文理学院蔡宗模教授以《西部高等教育: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为题,认为西部高等教育问题来自于历史、凸显于当下,并提出了西部高等教育从“输血到造血”的振兴思路,包括从制度保障、人才会聚、知识积累和实践深化的角度的改善之策和振兴之道,并对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王鉴教授以《高原教育政策:一个被忽视的领域》为题,认为高原教育解决立体中国因海拔差异而形成的民族教育问题,是东西差距、南北差距和高低差距的集中焦点,也是中国教育发展中的短板、难点、重点,目前高原教育的特殊性尚未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高原教育政策的研究尚未引起学界的重视。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苏德毕力格教授《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与逻辑透视》为题,全面梳理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阶段,认为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体现了“结果性逻辑”与“恰当性逻辑”相结合、路径依赖与路径突破相共存的逻辑特征,而这些特点是民族教育观的更新、国家大政方针的实施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等多维动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李琼教授以《师范专业认证中的循证:理念与方法》为题,阐述了当前我国教师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认为我国的教师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而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是确保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并在介绍我国师范专业认证理念、认证标准、认证方法等的基础上,提出给予基于证据的专业认证方法,包括树立证据意识、培养证据文化,构建教师教育专业认证的院校与国家大数据系统,重视多元认证评估方法的应用、提升证据质量,加强标准和证据的关联、建立证据文本等。

第四单元主题报告由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何波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常永才教授评议,4位专家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南钢副研究员以《技术赋权:高原教育持续发展的可行方案》为题,认为对于高原地区来说,由于其特殊的经济社会状况和教育发展水平,要实现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和质量持续提升,一个最有效便捷的方式就是将信息化建设融入高原教育发展大局,以信息化建设统领高原教育改革与发展,从而实现高原教育向教育高原的转变。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陈鹏教授《重新确立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教师法>修订的核心问题》为题,认为教师的法律地位决定着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决定着教师与其他主体法律关系的性质等,建议从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入手,重新设定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他还提出了《教师法》修订与相关法律及制度的衔接和匹配等的诸多建议。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苏彦捷教授以《高原环境与儿童的认知和学习》为题,在全面文献梳理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处于发育阶段,对处于高原环境中的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与认知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未来的研究应从神经、生理层面着重探索高原环境下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模式,以及各种功能如情绪、睡眠、社会认知等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而为高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康翠萍教授以《为了谁:新时代高原双语教学的立场选择与价值践行》为题,提出在新时代“国家立场”应成为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的根本立场,国家立场就是从国家利益和国家认同出发,以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等为目标,其中的核心就是推进国家通用语言与文字教育。

第五单元主题报告由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周福盛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郝文武教授评议,3位专家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旭东教授以《通过“顶岗实习支教”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行动研究》为题,介绍了甘南藏区学前教育的基本情况,在他看来学前教育阶段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关键期开展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目前甘南藏族地区幼儿园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是最大学前教育发展的短板,而西北师大开展的顶岗实习支教可以弥补这些地方幼儿园教师不足、结构性短缺等问题,同时也可以为幼儿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创造条件,使幼儿有充分的条件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从而提升藏区幼儿自身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洪捷教授以《促进人才“逆向”流动,助力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为题,提出了长期困扰西部高校的人才流失的办法,在他看来目前对于西部高校而言“阶段性留住”的思路应该更具有操作性。首先,在理工科领域,参照“千人计划”的模式,设立“西部千人”计划,鼓励和支持东部高校的领军学者在保留原单位工作的前提下,每年到西部高校短期工作。其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西部高校中设立“高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之类的高端研究机构,接受东部高校专家短期驻院研究。再次,面向东部高校的优秀博士毕业生以及境外毕业的优秀博士生,可以开辟“教授快速道”,以副教授身份入职,3-5年后达到要求者,可晋升教授,并允许去其他大学应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施晓光教授以《高原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比较:以云南和青海省为例》为题,在介绍云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发展特点等的基础上,表示云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经验对同样处于高原的青海省有诸多启示,并为青海省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诸如加大合作办学等政策性建议。

 

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