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高原的每一个孩子”—高原教育可持续发展峰会落下帷幕

作者: 时间:2020-07-21 点击数:

721日中午,为期一天半的高原教育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已成功落下帷幕。这是进入到新时代以来,专门为了高原的每一个孩子、为了给他们探寻高质量的教育而举办的教育盛会。本次论坛面向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文化发展、儿童学习质量提升的内在需求,积极探索高原地区教育发展的发力点,致力于服务高原地区重大教育战略,致力于推动和构建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此次论坛采用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主论坛与分论坛相结合的形式召开,共邀请到国际国内知名专家近60名莅临现场参会,线上参会专家近12名。共收集会议论文41篇,20位专家莅临现场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18位专家线上分享了研究成果。高质量、高密度的线上线下打造了这场学术盛宴,围绕着“高原环境与儿童认知和学习” 、“儿童全面发展”、“西部女童教育”、“高原双语教育”、“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西部高等教育政策”、“高原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等主题,就高原教育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民族教育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并达成了四点共识,可以用四个“高”来概括。

一、高海拔相聚,全景式管窥高原基础教育发展的魂

高原相聚就大家共同关注和关心的高原的每一个孩子,与会专家们探讨交流了儿童全面发展与教育、高原女童教育、特殊儿童教育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和实践探索。朱旭东教授提出“价值观条件下的儿童全面发展及其教育目标重构”为高原地区的儿童教育及教育目标的重构指明了方向和实践的路径,目前,青藏高原地区有各类学生235.3万人,教师21.4万人,但关于高原儿童教育与高原环境与儿童认知和学习等领域的研究极度缺乏,严重制约着青藏地区教育的提质增速。论坛中苏彦捷教授的高原环境与儿童的认知和学习的研究分享,对我们研究高原儿童的认知特殊性与高原环境的复杂性间带来深刻的镜鉴。张莉莉教授通过梳理西部女童教育的历史脉络与概念演变,让我们再一次把研究的焦点聚焦于高原上的女童教育,及其西部地区的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的Kathryn Elizabeth Johnson(凯瑟琳·伊丽莎白·约翰逊)教授基于失聪儿童特殊教育的政策的分析,使特殊儿童受教育问题尤其是高原地区的特殊儿童受教育问题引起了与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和思考。

二、高屋建瓴,全方位谋高原高等教育发展的局

关于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与会专家探讨交流了西部高校内涵式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留学生教育、高等教育的经济贡献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和实践探索。钟秉林教授提出“新的挑战下的西部高等教育跨越发展”;石中英教授提出“本土知识”不仅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独特的知识类型,而且已经成为国际、国家及本土社会在制定和实施各种发展规划、培训从事发展工作人员的一种重要知识基础,对于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土人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自主性发展,必须重视本土知识的价值和研究。基于对本土知识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发展价值的分析,高等教育改革应具有价值视野;高等教育改革的目的是高等学校应该培养热爱本土社会、理解本土社会和愿意为本土社会发展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人;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要进一步的进行改革;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要进行各种专门性本土知识的研究。这些洞见对我们理解高原地区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具有深刻的启发。

在探讨我国高等教育本土发展状况的同时,洪成文教授带我们了解了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集成创新的理念、模型及应用策略。邬大光教授以基于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解析“双一流”高校扩张模式与区域走向,分享了西部高等教育在走出去的路上遇到的问题和可供镜鉴的经验。高等教育走向世界教育的中心,不仅是个别名校或者双一流学校的事,更有赖于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乘着高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政策东风,学者们敏锐的意识到了中国高校尤其是西部高校的发展和民族教育的创新发展都面临着新的使命担当和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也遭遇着不同程度的挑战。

三、高山仰止,多层次谋高原教师教育发展的路

青藏高原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通道、重要支点和人文交汇中心,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国家教育扶贫的攻坚地区。教育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保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解决青藏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中,教师教育是提升青藏高原教育发展质量的根本之策。本次论坛中台湾师范大学的黄嘉莉教授提出的藏区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理论的适用性研究,立足藏区教师专业化发展内生动力的全貌,构建藏区教师专业化发展内生动力的来源,提出社会交换论是最适合解释藏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角色职责、社会认同、自我实现是藏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影响因素。宋萑教授的“高原地区教师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让我们开始关注高原地区教师的幸福感与教育质量的提升之间的关系。此外,桑国元教授关于“青藏高原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跨越式发展之思”的研究,都将为后续研究高原教师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高山景行,全领域夯实高原民族教育发展的根

依托青藏地区独特的地缘特点和藏区民族教育的特殊性,青藏高原民族教育研究前景广袤,本次论坛中关于民族教育的研究可以用“高原红”三个字来形容,如此次论坛中关于民族教育政策、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民族团结教育、中华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探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斐然。此次论坛中有关民族教育的专家报告多达14场,基本聚焦于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如民族地区“异地办学”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反思、新时代双语教学的立场选择与价值践行等。总之,此次论坛中的民族教育研究专家报告立足于民族地区的教育实践,呈现出高原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理论、国家认同与文化融合理论等的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突破。

此外,与会专家就劳动教育、区域教育公平、异地办学的现状和问题等进行了交流。总体来看,我们的会议是富有成效的,一天半的会议,让与会人员开阔了学术视野,激发了学术热情,也为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带来了新的启迪。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贺本次论坛的成功召开,期待高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红景天”!

 

 

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