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助力高原教育创新”国际学术会议在青海师大圆满落幕

作者: 时间:2022-08-31 点击数:

2022年7月12-14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青海省教育厅主办,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办的“智慧教育助力高原教育创新”国际学术会议暨第四届高原教育可持续发展峰会在青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以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专家学者、政府教育部门领导、大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及线上参会人员,共计一万多人参与峰会。

本次高峰论坛以“智慧教育助力高原教育创新”为主题,聚焦高原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及智慧教育应用,探讨高原场景下“教、学、管、评、测、研、服”中的重点、难点、热点、堵点问题,形成适用于高原智慧教育的新环境、新体系、新生态,全面推动高原地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及智慧教育的有效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积极深入的交流和研讨,为高原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诸多有益建议和思路,达成了高原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诸多共识。

在开幕式上,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冶成福教授致辞中在介绍青海师范大学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西部高原地区的教育事业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支撑。因此,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及智慧教育的全新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作为解决西部高原地区教育均衡、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是当前教育学界同仁们积极研究的课题方向,也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他表示,通过此次会议,形成一批对高原教育智慧化转型具有重要价值的深刻见解,为推动地区和国家教育的高质量均衡、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在致辞中认为,教育援青是中央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北京师范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师大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部“教育援青”战略决策的重大举措。自开展对口支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对口帮扶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工作由点到面持续深入,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向制度革新和理念变革等方面拓展,不断开创对口支援合作新的增长点,挖掘对口支援的深度,寻求对口支援的广度。经过不懈的努力,几年来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发展突飞猛进,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对于此次对接教育数字化国家战略,围绕高原环境下的智慧教育问题展开的第四届高原教育可持续发展峰会,朱部长表达了新时代智慧教育助力高原教育创新的新愿景。

青海省电化教育馆雒海东馆长在致辞中认为,近年来青海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忠实践行“两个确立”,牢记“国之大者”,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举全省之力发展教育事业。省委、省政府以教育发展为先导,要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需求,开创了一条高原地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路径。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为办好青海教育、促进青海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及智慧教育全面发展,推进教育均衡,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发展建言献策。青海也将以本次峰会为契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按照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决议,顺应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公平、提质量,促进高原地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及智慧教育的全面、高质量的发展。

主论坛分为六个单元,共有23位专家做了专题报告。

第一单元由北京师范大学武法提教授主持,共有4位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教育(数字化)转型》为题,提出认为中国教育发展当前面临着“卡脖子”的科技制约环境、“教育脱钩”的国际化环境、“多极”文化入侵的文化环境、“双循环”格局的数字经济环境,在大变局背景下中国的教育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发展要继续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在全球发展和未来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中,中国的教育也必须追随国际教育变革发展的趋势,实现中国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以《人工智能融入学校的典型场景及展望》为题,介绍了人工智能进入学校的具体场景,介绍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的具体路径及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典型教学方法,同时他也指出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存在着不平等、风险、威胁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从人类、社会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治理思路,认为人类社会将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而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在面对人与智能机器共存的环境时应在原则、价值等方面达成基本共识。广东工业大学胡钦太教授以《智慧教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功能》为题,提出智能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学习者的特点智能地设定学习路径、推送学习资源,可以在根本上解决学习交互问题。提出教育信息化2.0时代,在智能技术推动下,教育教学全过程正发生深刻变化,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在不断优化和升级,教育系统整体在不断进化和革新,技术可以驱动教育深刻变革重构,最终将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华中师范大学王珠珠教授以《智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题,提出智慧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是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协同下的教育,它通过技术基础设施的保障和资源信息服务的应用,提高学习者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生存发展的适应性。如今智慧教育已经走向了一个权新的发展阶段,面向未来要智慧教育利用好“培训”“典型引路”“开放交流”三个抓手,也要深思如何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解决教育问题。

第二单元主题报告由华中师范大学王珠珠教授主持,共有4位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西北师范大学郭绍青教授以《技术赋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题,围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以小规模学校、镇与行政村较大规模学校、县城学校的乡村教师队伍为对象,梳理了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予以解决,例如构建“互联网+”智力资源服务生态来破解乡村教师的结构性缺员难题,构建“互联网+”教师终身发展服务体系来提升乡村教师教学能力。北京大学贾积有教授以《智能编程与创造性思维培养关系的实证研究》为题论述了编程教育与创造性思维培养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编程教育与创造性思维和计算思维的培养呈显出一定的正相关性,其中性别差异不显著,STEM编程在小学阶段的效果比中学阶段明显。对此,他提出了三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一是编程内容和测试方式是否合适;二是创造性思维和计算思维量表是否具有普适性;三是编程与创造性思维和计算思维的相关性究竟有多大。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邦克(Curt J. Bonk)教授以《Time to Wake Up from Our Innovative Learning Dreams and Make Smarter Learning a Reality》为题,提出新时代应当创建更加个性化、更加创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创设合作、集中、参与、互动的学习环境。同时也需要优化课程结构与教育教学模式,使人在不同发展阶段拥有不同资源,教育要培养人们终身学习的技能。另外当前还需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创设多层次、多方位、多领域的学习渠道,增加教学与学习的可能性,使得学习更加智能。北京师范大学武法提教授以《高原智慧教育的问题逻辑与研究框架》为题,针对高原智慧教育的特征和问题提出,未来应当设计可行、可达、适用的高原智慧学习环境,建设模式类型并重、供需适配、流程适切的数字教学资源,并基于三个课堂教学模式(即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探索适合高原教育特征的教学模式创新。同时他也提出要保证高原教学需求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方向的一致性,提升高原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学生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的适配性,设计出支持精细管理与科学决策的数字治理服务体系和智能技术,构筑数据驱动的综合评价体系。

第三单元主题报告由浙江大学瞿雪松教授主持,共有4位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做了题为《智慧教育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数字技能》的报告,她从智慧教育的定义、智能技术能够提供什么、教师需要做哪些、教师素养如何提升等四个方面展现了智能技术如何赋能教育,并分析了开展智慧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挑战。在此基础上,她从教学诊断、教学设计、学生评价、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五个角度阐述了智慧教育环境下教师素养提升的策略,提出应该建立研究实践伙伴关系共同体,让研究者为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持,也让实践者参与到研究过程中来。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以《大数据循证教研赋能强师兴教新路径——青海西宁城东区经验》为题,提出了当前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引领表层化导致认识论的私有化、教师角色浅表化导致知识生产效能低下、反思无法促进教学实践的改善等,她认为解决这些困境的办法就是实现大数据循证教研的创新设计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吴砥教授进行了《以教师素养提升支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报告。他基于全民数字素养的发展背景,结合新型教育生态下的教师发展要求,提出通过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助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观点,认为教师数字素养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解决教育难点问题、培养新时代人才、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面向未来,他建议从教师层面、学校与管理者层面进行相应改进,培养“技术+学术+艺术”型的未来教师,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西南大学刘革平教授以《元宇宙支持的高原智慧学习环境创设》为题,提出元宇宙是一个虚实融合、“去中心化”、智能化、线上线下一体化以及加速用户思维表象化的世界,它的教育机理不仅可以提供沉浸式的教育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活动,实现智能教学评价,还能提供智能教学服务。在元宇宙支持高原教育生态发展方面,他认为教育生态的重构要和区域本身的经济文化特点相联系。

第四单元主题报告由青海师范大学郭辉教授主持,有3位专家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以《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区域英语学科教学发展研究》为题,从国家教育信息化生态、学校教育信息化生态和英语课堂教学信息化生态三个层次探讨了教育数字化行动及其融合进程,并以英语学科教学发展为例阐述了智能技术赋能下的区域学科融合实践。他提出,教师行动力、学生学习力会决定课程教学生态可能达到的水平。他提出面向未来,AI技术有为英语学科教学带来变革的可能,但要客观理性的对待,要关注技术为教育带来的一些创新可能。北京师范大学李琼教授以《教师数字胜任力:国际经验与高原教育的启示》为题,提出教师数字胜任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目前现实中教师的数字胜任力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对于高原地区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提升问题,她提出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的方式,提升高原地区教师的数字认知能力;通过学科组教研、区域教研等方式,提升高原地区教师的数字功能胜任力;通过建立在线专业学习共同体等方式,提升高原地区教师的数字社会胜任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文莉教授以《科技支持的协作技能培养:新加坡中小学课堂的教学创新》为题介绍了新加坡教育技术发展情况,对于协作论证问题,她提出论证本身可通过图形化论证解决,而协作方面可采用学习分析方法,运用教育技术和教学法来解决,基于此她还介绍了他们开发的协作论证系统——APPLETREE。

第五单元主题报告由青海师范大学包万平教授主持,共有4位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青海师范大学赵海兴教授以《基于5G+全息教育技术应用设计与实现》为题,提出“5G+智慧教育”已成为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他认为5G+全息教育技术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改善农牧区教学现状,能够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推动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助力民族团结和区域稳定。陕西师范大学张文兰教授以《智慧课堂环境下的中小学项目式学习研究与实践》为题,提出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的活动,能促进师生双方应用能力水平提升,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可以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信息环境下的创新教学能力。她认为利用智慧课堂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技术开展项目式学习,能有效支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协作性、深度性学习。中央民族大学海路教授以《“互联网+”助力学校中华文化教育发展》为题,提出利用“互联网+”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使中华文化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中华文化教育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并提出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可以通过发挥“互联网+”选择与开发利用的优势,完善文化资源建设;利用“互联网+”文化课程教学内容优势,开发文化融入教学模式;发挥“互联网+”实践活动优势,丰富文化体验参与。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以《数字转型背景下的高校课程建设与教研创新》为题,提出由于全球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疫情倒逼的双重影响,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相应政策推动高等教育乃至基础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他认为,疫情给高校基层教育组织变革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开展虚拟教研室,以教研促教学、育师资,促进在线教研的内生动力,进而促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形态升级。

第六单元主题报告由青海师范大学张春海教授主持,共有4位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浙江大学翟雪松教授以《三次互联网浪潮下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为题,提出在1.0时代,网络是信息的提供者,是单向性提供和单一性理解。到2.0时代,网络有了交互性,可进行多维数据协同分析。到3.0时代,网络成为用户需求的理解者和提供者,网络变得智能。对于教育元宇宙,他认为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一群人一起讨论,第二个阶段真实主体与镜像主体在教育元宇宙中交互,第三个阶段在教育元宇宙中镜像主体之间产生交互。西北师范大学刘旭东教授以《生命视域中的深度学习研究》为题,提出当前应立足生命立场去理解学习,引导学习从表层符号化学习转向对知识的内在逻辑及其文化内涵的学习,重视体验感悟和深度理解。他认为知识所富含的内在价值必须通过有意义的学习才能显现出来,对于深度学习他提出了平衡本能与智力的关系、关注内隐学习和核心素养、真正发挥教师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科融合和学习情境的构建等教学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姜强教授以《数据驱动下的精准在线学习机制》为题,分享了他所在团队的研究实验。研究发现,无论哪种方法,只要给学习者一个提示,学习者就会有所改进。他表示面向未来要深化大数据学习预警的理论研究,推进大数据支持的学习情绪识别与预测研究,开展基于学习者画像的在线干预实证研究,同时建立相应的干预与预警制度。北京师范大学郭庆教授团队以《数字化驱动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题,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关键领域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条件的观点。

在闭幕式上,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冶成福畅谈了自己参加峰会的感受,认为“智慧教育助力高原教育创新”国际研讨会充分彰显了青海师范大学倾心致力于服务高原地区智慧教育发展的坚定信念,是促进教育公平、引领高原地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实践。本次论坛开阔了与会人员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学术热情,也为青海师范大学的智慧教育发展、教育学院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带来了新的启迪。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介绍了本次峰会的三个特点:一“高”,体现在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去阐述全球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二“精”,多个专家会针对同一主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讨和论述;三“实”,呈现了高原智慧教育的问题逻辑和研究框架,对高原智慧教育的发展做了系统性的思考和设计。最后,青海师范大学韩维良教授对峰会进行了总结。(文/路璐、郭茜、宁志颖、曲彦霖、赵丽娜、齐慧鑫、韩如梦、豆晶、李凯璐、甘玉冰、张愉沛


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